爱尚小说网->穿越->轮回之帝国历史->第三百五十章 再改(下)

第三百五十章 再改(下)

就像前面说过的,东这个人其实并不太在意朝廷官员队伍的扩大,至少是合理的扩大。

汉制的确简单,不过它建立在更简单的社会生产和分工基础上。当古代的中国社会发展后,这种简单已无法适应朝廷管理天下的需要,所以才会出现“三省六部”制。

宋代存在的主要问题,后世所公认的是:它在唐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许多的官职,这就造成了朝廷中不仅机构和官员越来越多,且官职紊乱、让官员无所适从。比如《宋史》中的评价就是:“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所以,认为应当进行调整或裁撤的,并不仅仅是东,还包括了很多行朝的大臣,比如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

但行朝在景炎五年的改制中,除了恢复了汉制中的丞相主掌朝政、采用了郡县制之外,对后来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取消了“中书”和“门下”两省。

实际上,自唐代的后期,原先“三省”中的中书、门下两省,就已经开始名存实亡。

元代以“中书省”掌国政,它的“中书省”其实就是过去的“尚书省”。而所谓的“尚书省”,则随着忽必烈等人的性子,想设就设,想撤就撤。“门下省”甚至直接没了。

明代朱元璋开始时模仿元朝也设立了中书省,但在胡惟庸一案后,他不仅取消了中书省、甚至连丞相也不设,只保留了各部尚书之职。到了明仁宗时期,才开始逐步确立“内阁首辅制”。

至于宋代,虽保留了“中书”和“门下”两省,可基本上只能算是摆设了。

东曾经对此也琢磨过,他得出的结论是:“中书”、“门下”两省的消亡,除了有很多帝王喜欢独揽大权这个因素外,也是与隋唐“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执行”的这种设计,所存在的某种缺陷有关的。

因为朝廷的“制令决策”,应从治理天下时实际面对的问题和需要出发,而真正对各地情况比较了解的,反而是负责具体执行的“尚书省”。

尚书省的下面不仅有六部、二十四司,还有各州、县的官员,他们显然比高踞朝堂之上的“中书”和“门下”两省,对各地的情况要更了解。

故此,“制令决策”的真正需求,来自“尚书省”;如何“制令决策”、或者说“令”和“策”的具体内容,也应由它来提出。

这样来看,“中书省”就的确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同样的道理,“门下省”对于“制令决策”的“审议封驳”,其原本主要出于这样两个目的:

一是为了防止帝王决策有误;

二是对“制令决策”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审核。

它们原本确实非常必要。因为就算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他也不敢说对大唐帝国所有的事都了解,客观上需要有人来协助和把关。

但问题是,“门下省”的这个“审议封驳”,也要求必须了解各地的实情。不了解实情肯定无法进行有效、合理的审议。

可“门下省”同样没有尚书省了解情况。如果帝王问起,相对来说,还是尚书省的官员能说得更明白;尤其是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

这就是“中书”和“门下”两省逐渐衰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东并不否认过去“门下省”职能上的必要性,因为这体现了一种更严谨的治国理念。只不过他把目标转到了“御史台”。

在他看来,只要恢复秦制中的“监郡御史”,朝廷中就能多了一个独立了解下情的渠道。

各郡的“监郡御史”自样能了解当地的情况,只要对他们提出要求、且所反馈回来的信息足够,就可以让朝廷的御史台了解到各地的实情。这样,御史台就有了对朝廷的“制令决策”进行“审议封驳”的资格。换句话讲,就是它完全可以承担过去门下省的职能。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他才授意夏士林重建御史台,使之独立于朝政之外,且将其垂直延伸到各郡、县。

在东的评估中,朝廷的刑部和大理寺也需要进行改动。

这是由于,刑部过去所掌管的,既有“追命奸盗”,又有刑法、狱讼、赦宥等等之类的事。它存在的问题,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执法权与审判权不分。”

而朝廷大理寺的职能中,也有“断案”、“治狱”权。这就出现了一定的重复。

此外,即便是后世的中国人,也大多知道“县太爷断案”这回事。但这个事,它实际说明了另一个事实:中国古代的“父母官”在地方上的权力很大,基本上集当地的治理权和司法审判权于一身。

因此,东就对刑部和大理寺的职责重新进行了一个划分。

他觉得,刑部完全可以重新定义为一个治安部门,其职能应更明确地集中到维持大宋的民间治安上来。

而大理寺则可以视作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法院。将来可以通过它,在各郡、县都设立一个“判院”,由大理寺直接派人担任“判事官”。这样,就能够很方便地建立起大宋的三级审判制度。

……

不过他的这个“文稿”交到吏部后,就真的让赵樵内心里揣揣了。

因为在这个文稿上还有这样几句话:“刑部及各地属下,今后只负责擒盗捉贼,判案则交给各地判事院和大理寺。判事院和大理寺不涉政事与各地治事,只掌判案。判事官判案,只依据大宋律法。”

“御史台御史中丞、大理寺寺正,其位在丞相之下,但高于尚书。”

在赵樵的眼里,如此一来,朝廷就等于是形成了新的“三公”。

有了“新的三公”也并没有,问题是现在的御史中丞是杨亮节,让他成为“三公”之一,赵樵从心底里就不舒服。

赵樵为官,其实和苏景瞻一样,走的是科举考试的正经仕途之路。而杨亮节是因杨淑妃的缘故,由恩荫制才进入的朝廷。这里面的不同,是他们这些人始终不太看得起杨亮节这个国戚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杨亮节仗着自己是国戚喜欢揽权,可经历了贾似道擅权误国一事后,所有人就都对他产生了一种警惕。故此后来行朝中的人共同将他挤出了朝堂。

等老杨又出了“卖粮资敌”一事,赵樵等人就愈加对他鄙视。

现在竟然要让他成为“三公”,且位居朝廷众位尚书之上,这就让赵樵不得不怀疑,当初某人让他的“闭门思过”,是不是在弄“薄惩厚赐”的把戏。

当然,赵樵也不是不知道,御史台现在真正掌事的是夏士林。可不问清楚,他内心里总觉得像有个东西堵在那里,所以他又跑来见了陆秀夫。

当下,陆秀夫终于放下了文稿,轻叹道:“为了朝廷的官制,说陛下殚精竭虑并不为过。”

尽管这些书稿中的内容陆秀夫早已经看过,但再看之后他仍然觉得,姑且不论可行与否,仅仅是拿出这么一个朝廷框架的大纲,说这人是天纵英才也不为过。

不过他真的是太抬举某人,因为很多东西某人也不过是借鉴的后世。

他看了一眼有点耐不住赵樵,轻声说道:“你难道现在还不清楚,御史中丞这个位子,终究是夏士林的。现今朝廷中也只有他,才有这个资格。”

听了他所言,赵樵怔了怔。他知道自己还是急了点。

赵樵自然也不是不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虽然由于杨淑妃的缘故,杨亮节也进入了朝堂,但临安陷落之前,夏士林就曾是朝廷的刑部尚书、及签书枢密院事。那时候的他,在朝中地位不仅比杨亮节、甚至是比他赵樵还要高。

夏士林是行朝之中少有的至今仍“没有”得到重用的人之一,但他真的比很多人都有资格来担任将来的御史中丞之位。

陆秀夫当然知道赵樵跑来想说的是什么。

原先他也有点奇怪,何以像夏士林这样的行朝元老竟然没有得到重用,还屈居于杨亮节之下?

只不过经历了当初文天祥为相一事后,他已经知道,有些事还要再耐心地等待。而且他也不是心中就没有丝毫的预感。

当杨亮节闭门思过、夏士林领着御史台的人开始忙碌时,他顿时了然于胸了。至少他非常清楚一点:在杨亮节手上,新的御史台不可能成型。

陆秀夫对御史中丞将来仅次于丞相的提法,并无任何的抵触情绪。毕竟当初汉制中的三公之一就是御史大夫。

他感兴趣的是某人将过去的大理寺也拔到和御史台同样的高度。在这件事上,他曾从某人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说辞:

“老师,断案需要对朝廷的律法非常了解,但不是没一个县令、郡守都能够做到这点。这就在很多时候,于他们治地容易出现判案不公,更不用说有些官员还从中收受贿赂。想要改善这种情况,最好就是将治权和判案权分开,在各郡县单独设立判院,派去专门的判案官,由他们来断案。”

“如果有人对判案官的所判不服,应当允许他们到上一级、即郡判院要求复审。极刑则一律要经大理寺复核。这样就应当能够改善过去的情况。”

……

在陆秀夫的看法中,这就是一种新的分权。只不过此时他嘴里说出来的,却是另一件事。

“你知道陛下心目中的大理寺寺正,是何人吗?”他向赵樵问道。

听到他询问,赵樵微微点了点头。

这时候,他们的内心都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徐宗仁。

热门推荐:废少重生归来 妖孽奶爸在都市 盖世仙尊 校花的贴身高手 神武战王 头狼 都市之万界至尊 开挂闯异界 万道龙皇
相关推荐:龙的法则深渊女神一九八一年雄兵连之众神之殇流浪历史玛丽苏届扛把子[综]爱情公寓六季我的姐姐你惹不起梦境摆渡人我要横推诸天